生活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:
孩子小时候还听爸爸妈妈的话,到了叛逆期和青春期,就开始对父母的话“不服气”,听不进去,甚至常常顶撞父母、什么事都对着干。
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,对“不服管”的孩子非常头疼,束手无策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一方面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自我意识增强,对事物的认知更加丰富,他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主见。
另一个关键就在于,父母的言行或教育指导,不能让孩子信服,失去了孩子的尊敬与信任。
说白了,就是父母威信丧失。
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,“威信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论证,它是作为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被接受的,在儿童的心目中威信被看作家长的力量和价值。”
我们强调父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,不是让孩子畏惧,服从,而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认同、尊重、信赖的情感,愿意积极配合父母的教育,成长地更好。
著名导演李安曾说:
父母应当靠自己的一言一行,去赢得孩子的尊敬与信任,树立起威信。
许多家长错误地采用严厉的教育,让孩子害怕自己,来树立起威信。
常表现为对孩子很凶、爱指责批评、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、专制、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。
这种方式,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,小时候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屈从,长大后会更加叛逆反抗。
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分量,不在于“父母”这一身份,更重要的,是心与心的羁绊。
要赢得孩子的尊敬与信任,首先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、尊重和理解,产生情感上的紧密链接。
比如一个常年不在家的爸爸,和能够陪伴在身边的妈妈,孩子肯定更加亲近、在乎妈妈,也更愿意听妈妈的话。
因此,父母首先能够尽量多地陪伴孩子,多一些快乐亲密的互动;
在日常相处中,尊重孩子,凡事多和孩子沟通商量,多倾听孩子的想法,而不是总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;
遇事先了解清楚,给孩子解释和表达的机会,不随意指责批评孩子;
信任孩子的能力,不要一直唠叨啰嗦,多给予鼓励,不否定、打击孩子。
这样充满爱和民主的教养方式,孩子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,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教育指导,亲子关系融洽,互相加深了解,是父母树立威信的基础。
父母要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,自律、以身作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。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•施蒂费尔曼在《陪伴式成长: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》一书中,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:
苏珊的儿子十岁时,问了她一个问题:为什么总是对晚餐时打来电话的推销员很不礼貌。
“如果他就坐在你面前的话,你也会那样做吗?”
苏珊说,当然不会。
父母的一举一动,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。
催着孩子早睡早起、多阅读,自己却熬夜追剧、打游戏;
告诉孩子要诚实守信,自己却爱撒谎、答应孩子的事做不到;
一边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,一边闯红灯、酒驾、做违反规则的事······
父母言行不一致,会大大损害在孩子心中的威信,教育的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。
胡适在《我的母亲》一文中写道:
作为父母,我们教给孩子道理,自己也应该遵从那些道理去行动,以身作则。
身教大于言传。父母榜样的力量,最让孩子信服。
许多孩子大了之后,不愿意跟父母交流,询问原因才知道:
很多父母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长的架子,自以为是,对孩子的想法和表达内容不屑一顾,不愿意接受新事物。
这类父母,只会逐渐让孩子紧闭心扉,拒绝对话。
越是能和孩子有效交流、有共同话题、可以给孩子正确指导的父母,越是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和喜爱。
孩子不管说什么,都能和他聊得起来;
孩子遇到棘手的难题需要帮助时,能给出有效的建议帮他摆平。
这样的父母,自然而然会让孩子从心底里敬重、佩服。
这就要求父母持续学习,掌握更多的知识,不断更新观念,能够以理服人。
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:
保持谦逊、不停止学习,不断充实、提升自己,是作为父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,更是能够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的关键。
还记得新闻报道过一位49岁的爸爸朱腾强,为了和学法律的女儿更好地交流,在家自学,一次性通过了司法考试。
无论他的工作有多忙,都要每天保持5小时的学习。上下班路上都在学习,经常学习到晚上10点,把周末也取消了。
朱腾强说:
“我姑娘是学法律的,我自己慢慢对法律也有了兴趣。也为了跟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,跟她交流的时候不说外行话。
并且孩子以后肯定会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,我对于这个专业多点了解,以后对孩子的职业发展也能给一些建议。”
这位爸爸的做法,给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做了个很好的示范。
真正有效的威信,来源于亲子之间爱的链接、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、以身作则、知识、能力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。
父母想要正确树立威信,以上三个方面至关重要。